在第112个“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由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主办的2022年首期益论沙龙在京举行。作为社会力量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机构,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与人大代表、立法专家、一线公益人共同探讨社会力量在女性权益保护中面临的挑战和可发挥的独特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学员、“宝贝回家”志愿协会理事长张宝艳,浙江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法政学院院长,中华女子学院原副院长刘梦,北京幸福家庭科普教育公益促进中心理事长、北京妇女儿童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首个针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地位研究课题的总负责人白亚琴,湖北省监利市蓝天下妇女儿童维权协会发起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学员万飞,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黄浩明出席本次对话。
议案关注下的女性权益保护
近期买卖同罪、三孩政策、保护女童、职场公平……与女性权益保护相关的话题在社会的关注热度居高不下。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宝艳表示,她在今年两会上就社会共同关注的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带来议案。“我建议:第一,加大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分子的量刑尺度,把他们视同绑架罪,至少十年起刑;第二,对人贩子要终生追责;第三,希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摸排,把还没有显露出来的被拐妇女和儿童排查出来,帮他们寻亲。”
“买卖同罪”“强制报告制度”两个名词持续霸屏。张宝艳这一为打拐奔走十余年的公益人也一次次受到关注,今年她发起呼吁,买卖同罪,甚至买家的刑责更重。“买卖妇女儿童实际上是一种绑架行为,且伴生着强奸、虐待、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拐卖时间越长,伤害越大。”
既有从警经历又扎根一线社会工作的万飞表示,诸如强制报告等法律的落地,存在两方面阻力,一是对法律了解有限,此外,是知道以后有顾虑,诸如乡里乡亲,不愿意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意干预。“好的法律出台以后,如果悬在空中,落不下来,这个作用太有限。”
张宝艳在今年两会议案中提出,把拐卖新发案件纳入基层政府的目标考核。“如果妇女儿童被拐卖了,村里谁家多了一个老婆、多了一个孩子,基层社区包括村委会非常明白。”张宝艳认为,让基层组织有作为、有担当,共同参与到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当中,才能让买主买了妇女和儿童无处可藏。
30年重修,回应新问题和新要求
女性权益保护在历年两会中,都有相应提案议案被提出,今年女性权益保护因《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