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31126823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友好街10号新地中心3号楼0810室

网络捐助:拒绝欺骗

日期:2017年02月21日                  文章来源:辽宁省众德慈善基金会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开始施行,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得到了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如今,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人在遭遇困难寻求帮助时,社会爱心的汇聚也更为及时、便捷和高效。然而,在网络捐助加速兴起的同时,网络求助的个别案例也折射出一定程度的不规范,让许多人的爱心受到伤害。

    慈善法不禁止也不提倡个人求助

    2016年11月,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2015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个人捐赠总额达169.3亿元,较2014年上涨53.72亿元,其中个人小额捐赠(单笔金额在1万元以下)总额从2014年的58.6亿元上升为75亿元,占本年度个人捐赠总额的44.3%。普通群众面对个人网络求助,通过个人捐赠帮助身处困境的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全民参与慈善的形势日渐成熟。

    “个人求助是公民的一项正当权利,慈善法并不禁止个人求助。”公益律师何国科介绍,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是宪法对个人求助的确认。

    “慈善法不禁止也不提倡个人求助。个人求助是个人遇到困难,求助社会给予帮助的行为,是为本人、家庭成员或近亲属进行求助,是利‘己’行为,而慈善法是利‘他’行为,因此慈善法不调整个人求助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阚珂解释:“为自己募捐,不是慈善,用老百姓的话说,那叫乞讨。比如,遇到困难了,写一张纸放在马路边,让过路的好心人帮帮自己。实际上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在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实质是为了自己。”

    “说到底,进行个人求助是无奈之举,求助前要仔细掂量。”针对什么情况才适宜开展个人求助,有学者提出:“不是遇到重大疾病就要进行个人求助,一般是 ‘遇到重大疾病+贫困’的情形,遇到重大困难无力自救,才进行求助。”阚珂认同这个看法。在阚珂看来,患有重大疾病的人不是个别的,但是进行个人求助的仍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自己想方设法解决。

    舆论可监督求助者财产信息

    不断反转的剧情,将个人网络求助存在的问题暴露在公众面前。

    2016年1月,知乎大V“童瑶”因自编自演女大学生无钱治病求捐助的戏码骗捐,被公安局刑事拘留;2月,在德留学生因患白血病而在轻松筹发起众筹被质疑有保险,最终捐款被冻结;11月,罗尔在微信公号记录患白血病女儿治疗过程,引发爱心人士打赏捐助,有网友质疑罗尔有三套房产,小铜人公司炒作该事件进行营销……网络个人求助,在不断的争议中走过了2016年。

    “如同现实中的乞讨一样,个人网络求助中求助人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无法保障,这需要个人捐赠者、赠与者首先要有判断和把握。”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指出。

    对于网络个人求助者来说,进行网络求助也是存在风险的。阚珂指出:“求助者要做好接受社会监督和质疑的准备。慈善组织募集到的钱属于社会公共财产,网络个人求助的财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具备这种属性,因此,进行求助的个人对于质疑也要有准备,不能只想事情的一个方面。”刘佑平认为,从社会公平角度考虑,对于不会使用网络求助的群体来说是存在不公平的,慈善组织、社交平台以及慈善募捐平台则需要考虑如何消除这种数字鸿沟。

    何国科认为,一些求助者提供的信息不全面,对社会公众隐瞒重要事实,涉嫌欺诈。网络捐助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传播速度快、互动性更强、筹集效率更高,可以及时有效为求助者排忧解难。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募捐信息真假难辨,将来能否在规范网络个人求助时,要求求助者公布自身财产状况呢?有法律人士指出,个人财产属于隐私,并不适宜通过法律进行强制规定,但是公众可以监督、质疑。

    《2015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提出,在网络捐赠平台上,慈善与商业的结合愈发紧密。刘佑平认为,从保护捐赠人和求助人权益的角度出发,慈善募捐信息平台或者 IT公司通过网络技术、慈善组织或志愿者,在保障求助信息的全面真实准确方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

    专家指出,网络个人求助信息的发布,如果不经社交平台审核不能推送发布的话,那么平台应当承担一定的信息核实义务,应当对爱心人士进行警示提醒;但如果求助者能直接发布,在信息真实方面就不能对平台进行苛求。

    倡导通过慈善组织做慈善

    对于没有经过慈善组织的个人求助,如何对捐赠资金进行后期监管是一个问题。

    “个人求助可以选择通过慈善组织向大众开展,慈善组织可以通过组织行为或者发动志愿者来调查个人求助者的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全面;同时,多个慈善组织之间可以合作,来规避重复求助和救济的发生。” 刘佑平介绍,慈善组织也可以在所募集资金的后续使用方面,发挥组织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人质疑当前慈善行业的社会环境:向慈善组织求助能保证效率吗?财物捐给慈善组织进行慈善活动,这些资金能真正落实到有需要的人身上吗?

    “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偏低,这是个现实问题,慈善环境需要重新塑造。”何国科说,这需要一个过程,但从慈善业长远发展来说,社会公众对于慈善组织也要抱有更多善意和理解。

    针对如何提高个人通过慈善组织求助的效率,刘佑平提出,慈善组织应该以专业高效、人性化的服务来赢得全社会的信任,让捐赠人和求助人愿意通过慈善组织来求助和捐赠,将个人求助和民间赠与的个体行为,更多地转变为慈善组织的组织慈善行为。

    众德慈善基金会一直为促进辽宁地区的公益事业发展努力奋进,如果您有什么困难需要求助,可阅读下面的《被救助须知》,若您符合被救助条件,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被救助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