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31126823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友好街10号新地中心3号楼0810室

【众德康复科普】——孤独症(三)

日期:2017年02月24日                  文章来源:辽宁省众德慈善基金会

    众德慈善基金会为方便大家了解孤独症、更好的照顾患病儿童,特进行专题科普。

    本专题共分三个部分,今天进行第三部分介绍:康复教育

    1、什么是孤独症的最佳干预期?

    一般来说,8岁前是孤独症的最佳干预期。其中,3岁前是孤独症儿童语言学习的黄金期。

    2、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包括几个部分?

    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包括基础学习技能、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运动技能四个部分。基础学习技能指的是孩子对于视觉方面的观察和手眼协调能力;语言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游戏技巧、社交技巧、小组活动的配合程度以及生活常规的执行能力。学习能力指的是孩子认字、写字和数学这三方面的能力,一般针对实际发育年龄在四岁或以上的孩子。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从孩子一开始接受训练就要贯穿在整个训练计划里,自理能力包含了穿衣、进食、梳洗和如厕的能力培养。运动技能方面,我们要在康复训练中确保孩子的粗大运动(跑、跳、扔球等)和精细运动(串珠、搭积木、扣扣子等)都得到充分的练习。

    3、什么是个别化训练计划?

    个别化训练计划就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确切需要制定的康复教育计划。一般在国外一份计划为期一年,国内大部分机构都以三个月为一期。训练计划的内容在不同阶段需要包括不同的内容,一定要因材施教,量体裁衣,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让孩子获益。

    4、康复教育学前阶段有哪些内容?

    学前阶段是孩子建立生活能力和为学习预备技能的重要阶段,首先要帮助孩子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减少依赖和干扰行为,为独立生活能力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通过科学的干预,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词汇、语言、社交上都有一定的累计,家长可以开始让孩子学习认字、写字和数学方面的知识,但一定要遵从评估、兴趣和自主的原则,认知教育不是学前康复教育的重点。

    5、怎样设计和带领孤独症儿童进入互动的环节?

    孤独症儿童的互动性意识和能力均很弱,教师在康复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与孩子互动,具体策略有:

    (1)进行专业评估,了解孩子的特点与需求;

    (2)真正的接纳,建立良好的关系;

    (3)掌握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运用强化策略;

    (4)建立结构化教学环境,在小组课的设计上重视孩子间的互动行为;

    (5)重视眼光接触,运用游戏、音乐和辅助沟通工具。

    6、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机构提供的训练内容,孩子都需要参加吗?

    关于孤独症干预技术,目前国际上提出的已有上百种。对此如何加以选择?美国国家孤独症中心2009年发表了一份名为“国家规范化报告”的文件。这份报告的目的是向家长、教育家以及其他专业人员提供对孤独症患者干预的有效性根据。“国家规范化报告”的概括性总结是:已经确认有效的干预方法中的三分之二是完全以应用行为分析(ABA)作为其理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方法,其余则是行为心理学与相关理论综合而派生的方法。上述方法目前在国内有部分已经被系统引进,如应用行为分析、关键性技能训练法等。由于每个孩子评估结果不同,机构要充分考虑其需求,包括发展的需求、专业技术支持的需求、环境的需求等,提供适合的服务内容,不一定非要全部参加康复教育机构内提供的训练项目,只有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7、融合教育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有何意义?

    融合教育可以使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学会做人、求知、创造等,使他们今后能够自然地融入社会,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学校还会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特殊教育和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努力使他们和其他学生有平等的机会,共同发展。

    8、如何让学生接纳孤独症同学?

    首先,要让所有学生树立正确的残疾和残疾人的现代文明观,孤独症同学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应给予理解、尊重、关心、帮助。

    在教育、教学和活动中,应充分发挥班级中其他儿童的辅导及模范作用,促进学生对孤独症同伴的接纳。如:选择学习能力相对较强而且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儿童,协助孤独症儿童融入课堂学习和活动;或者是在班内甚至全校范围内推行伙伴辅导活动,让能力较强的儿童充当小老师,在小组学习、休息等时间带领孤独症儿童进行活动,发挥伙伴辅导的作用,使孤独症儿童感到与其他学生相处得快乐、不孤单。

    9、对孤独症儿童如何进行课堂行为管理?

    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或多或少地会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些扰乱行为,如离座、注意力不集中、发脾气、不按规定发言、心理问题等。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课堂行为管理:

   (1)老师可将孤独症儿童座位尽量安排在离门远、离位时有少许障碍物的位置,最好能靠近老师坐,便于老师及时提醒和作相应处理。

   (2)座位周围环境布置简单明了。随读学生附近的教室墙面、桌面尽量少放与教学无关的东西。

   (3)教师要仔细观察孤独症儿童发脾气的状况并认真分析其原因,尤其是要分析其需求,千万不要误解误导,要用宽容、理解的态度,营造和谐、平稳的班级气氛。师生共同接纳孤独症儿童,避免环境压力致使孤独症儿童发脾气。

   (4)建立沟通模式,引导学生按信号(如点名、眼神等方式)提示发言。课前辅导时教导孤独症儿童举手发言,一旦举手发言,立即给予正性强化。

   (5)加强心理建设,改善孤独症儿童固执、自我刺激等不适当行为。适当适时发展这些学生的口语沟通能力和个人意愿表达能力,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10、如何将文化学习、行为矫正结合起来?

    学习时,首先要稳定孩子情绪,仔细观察、分析,切实找出情绪行为问题发生的原因,调整处理方法(如合理安排环境、适时调整内容、改变要求、改善方法、改善处理态度等);教师要微笑着面对儿童进行教学,即使遇到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也要保持良好的状态。第二,要合理安排教学环境,如使用专门的个别训练室、利用多样化的教材、善于用各种感官刺激,协助孩子理解并掌握知识和技能;第三,要运用简单、清晰和直接的指令,包括口头、文字身体语言或环境提示,提高孩子独立学习和活动的能力;第四,要注意减少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如摇摆手指、玩弄舌头、抓头发、呆望天空等,面对这些行为要积极处理,加强沟通,教孩子学会自我控制训练。

    11、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应该如何矫正?

    “刻板行为”是孤独症儿童的一大特征,主要表现在可能反复的听同一首歌曲或同一种声音,注视、抚摸同一样东西,认定某一类颜色或式样的衣服。学习的刻板行为表现在学习范围十分狭窄,例如,长期只喜欢学习某一样活动,如卡片、计算数字等。还有对某一物品和人产生依赖行为,当自己喜欢的东西陈放的位置改变或丢失时,当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都会感到极度的不安,还有一些自伤自残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到对儿童的教育训练和儿童的日常生活技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比如,有的孤独症儿童喜欢待在安静及独立的空间,他对于门的开关尤为敏感,所以,只要门被打开,他就会变得异常紧张,并表现出强烈的关门欲望。

    对于孤独症家庭来说,往往是通过强制性的压制方式来改变孩子的病症,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板一板”。但其实,刻板行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反而是一种“正常”的行为方式,也是宣泄的出口,一旦家长把这条路子封死,孩子一时间会觉得手足无措,容易更加偏激及抵触。

    显然,一个正确有效的纠正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厌恶疗法

    孤独症儿童的吮吸手指或类似刻板行为在使用其他方法矫正无效时就可以采用厌恶疗法进行行为矫正。

    例如,家长在儿童经常吮吸的手指上涂上辣椒粉或黄连汁等儿童平常厌恶的味道,当儿童再次吮吸手指时就会接触到自己讨厌的味道,这样多次把吮吸手指和讨厌的味道配对,使儿童再次吮吸手指前就会想到厌恶的味道,从而减少吮吸手指的行为,直到这种行为逐渐消失。

    (2)同理替代原理

    替代原理是指用新的、家长期望的同理动作替换孩子的刻板行为。

    例如,孤独症儿童摇摆身体的刻板行为出现时,家长可以要求儿童站起来跑步或做下蹲,当儿童跑步或做下蹲时就无法继续摇摆身体,这样长期训练就可能使儿童摇摆身体的行为减少,同时跑步或做下蹲又有益于儿童身体健康,也可以训练儿童的协调能力。

    (3)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指在安逸而充分放松的情境下,安排患者逐渐的接近其所惧怕的事物;或是逐渐提高患者所恐惧的有关刺激的强度,让患者对于惧怕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部分孤独症儿童对母亲非常依赖,一刻都不能离开母亲,一旦离开就会哭闹不上课,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系统脱敏法,开始让母亲坐在儿童身边陪他一起上课,当儿童适应环境后,母亲仍在教室,但逐渐移动儿童与母亲之间的距离,开始在儿童可以看到的范围内移动,当母亲在离儿童很远并看不见的地方儿童仍能正常上课时,下一步母亲可以不在教室内陪同,这样就减轻了自闭症儿童对母亲的过分依赖。

   (4)音乐疗法

利用音乐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训练与矫治,孤独症儿童一直都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与别人交流,更加容易出现刻板行为,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听一些舒缓、适合孩子的童谣,或者带他去听一场音乐会,以此来训练和矫正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

   (5)互动游戏法

    比如上文提到的开关门刻板行为,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可以先陪他一起关门,如果他能接受你的话,接下来你可以快他一步把门关上,看看孩子有什么反应,如果他推开你或者表现的很生气,那么其实你就成功了,因为你已经成功的将孩子的兴趣从刻板的关门行为转移到了你的身上,并且孩子能够对你的动作作出有效的回应,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互动沟通圈。

    再然后你可以在他关门后再把门打开,再来看一看孩子有什么反应,如果他生气的话,孩子有语言的基础上可以教给孩子说“走开”,孩子如果没有语言你这时也可以教他推开你,用一种肢体语言表达他现在的情感。

    其实,不管是哪种方法都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孩子,希望家长在生活中多观察多记录,最好能够做到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方式对孩子的刻板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

 

【众德康复科普】——孤独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