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之下,需求放缓、竞争加剧,外资企业不免纷纷考虑缩小对华市场的投入,甚至全身撤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外资企业在华的CSR策略和公益路径也不免经受动摇。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外企在华的公益发展指数仍高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据《企业公益蓝皮书(2016)》),不少外资企业仍在积极推动公益项目的转型升级。
是否经济下行等因素一定会让外企在中国境内的公益投入大打折扣?国内的公益机构又应该如何挖掘或留住外企合作伙伴?外企对公益项目的期望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公益时报》考察了一系列外企公益项目,从项目的设计到执行,逐一分析外企在华投身公益的理由。
满足这些要求,资金不是问题
“当前的市场变化、技术革新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压力,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取得新的进步,企业一直在寻求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益机构要想和企业合作并获得资金支持,也必须根据当前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是达不到企业做公益的预期目标的。”面对企业公益的创新思考这一话题,英特尔CSR高级经理孙佳艳说道。
一个公益组织的成立,是为了解决当下社会存在的一类问题,而其运作的公益项目恰恰是解决这一类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因此,公益项目目的性是否明确,是企业考量与项目匹配度,认同项目及公益组织的关键。
对企业而言,一个好的公益项目,一定是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就是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现在公益组织数量越来越多,致力于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但是很多公益组织所开展的公益项目差异化并不明显,更有的公益项目,让企业不理解参与这样的项目能够解决什么样实质性的问题。为什么要与你们的公益项目合作?与其他组织的项目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异?与企业自身的初衷是否相配?这些都是企业支持一个项目必然会考虑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公益组织负责人或公益项目设计者都需要考虑这些问题。拜耳中国CSR高级经理原博雍表示:“结合社会实际问题有的放矢,让公益项目有着明确的目标至关重要,比如‘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可以说是一个囊括了许多国家当前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这其中包括中国,而且该目标中也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要实现企业互动、高层参与
对公益项目而言,企业出钱,公益组织运作,这是早些年企业参与公益的普遍方式,而对于当下公益事业不断发展,单纯给钱显然已经不再合适,如何让企业在参与、支持公益项目的同时实现互动,让其内部员工,尤其是高层亲身参与,成为了新的需求。
“对企业而言,好的公益项目不单单是要告诉企业当前社会面临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还要能够实现与企业的有效互动,让企业员工深度参与。一方面,企业支持公益组织运作公益项目,解决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要让企业参与其中,感受公益项目所带来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社会的价值,这是保证企业能够认同并支持公益项目的关键所在。”汇丰银行可持续发展总监张惠峰说道,“汇丰银行内部有‘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专门对汇丰银行参与的公益项目进行评估和讨论,确保能够让项目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果,而汇丰银行这些年参与和支持的很多公益项目如留守儿童、养老、保护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这些项目的实际效果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数据和报告呈现出来,这对于决策层是否持续支持这些项目很不利,因为他们没有切身感受,看不到项目所带来的变化,因此设计参与式、互动环节,让决策层及员工都参与其中,亲身感受项目所带来的变化及产生的社会价值,不仅可以把好的公益理念通过企业员工得以传递,而且有利于决策层在公益项目支持上的决定。这并非企业对于项目的苛刻要求,而是企业的真实诉求。与企业自身业务相关
“无论是对产品研发,或是参与公益项目,企业都会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出发,纵向角度即企业自有的专业优势,横向角度即寻求跨界合作,资源整合。”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CSR负责人杨新斌说道,“企业都有着自己的优势所在,抛开这些优势谈合作显然不合适,与公益项目合作也是如此,宝马作为汽车生产商,对于道路安全驾驶有着天然的知识优势,因此开展一系列与儿童道路安全有关的活动既专业又擅长,而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天然优势,根据纵向角度深度挖掘,可以形成不同的公益项目,精确地解决社会问题。而在13年的持续开展过程中,除了纵向角度不断加深,将道路安全教育对象从儿童逐渐延伸到其父母外,我们也在尝试从横向角度加以扩展,如内部整合企业资源,利用宝马众多展厅的空闲空间作为安全教育的宣传点,外部参与公安部交管局发起的交通公益联盟平台,以及与其他公司的合作的形式,在横向上对道路安全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创新。”
“我们希望一些公益项目在寻求企业合作时,能够更好地结合企业自身业务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尝试对项目进行创新或跨界融合,才会让企业更加欢迎,形成有效合作。”
可以看出,从项目本身是否适应当前环境、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到项目环节设计是否结合企业自身优势、是否与企业形成互动等方面的考量,都说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公益事业更加重视,而且企业对于公益项目有了更具体、明确的要求,这对于公益组织而言是新的挑战,但又何尝不是需求与机遇呢?
本文来源:公益时报(有部分删减)
发挥品牌关联性和产品优势、选择靠谱的合作伙伴、保证项目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逐步推动项目转型升级……这可能是很多国内外企业在开展公益项目时会重点考虑的因素。外企的加入,不仅能加快公益事业发展的脚步,还能为慈善机构带来国外的经验与创新。未来我们的公益环境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众德慈善愿与政府、企业、媒体继续协同合作,共同探索企业公益新形式,让企业优势与公益目标实现更好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