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组织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未来!”在2017年“一带一路战略中青年社会组织的作用与责任”论坛上,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协办主任、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秘书长朱锐充满激情的话语,让众多有志参与“一带一路”、推进人文交流的青年社会组织信心更足了。
6月16日至17日,2017年“一带一路战略中青年社会组织的作用与责任”论坛在广西桂林举办。此次论坛由团中央和全国青联作为指导单位,团中央社会联络部、团广西区委、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论坛吸引了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全国20个省份、23个地级市团委有关负责同志,150余家致力于志愿服务、灾害救援、扶贫减贫、文化交流等领域的青年社会组织代表,以及部分东盟国家留学生代表300余人参加。
无论是在论坛主旨演讲的间隙,还是在小组讨论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社会组织代表都在分享其参与志愿服务、气候变化与环保、扶贫减贫等方面的做法和体会,使得此次论坛成为一场凝聚共识、交流学习、汇聚力量的盛会。
民心相通需发挥青年社会组织的重要力量
“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社会组织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朱锐表示,社会组织在推动各国间民众交流、扩大民意基础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影响,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大有可为。
朱锐介绍说,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我国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已达70多万个,从业人员数百万人。在他看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属不同文化圈,社会组织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与沿线各国不同利益、观念的社会群体进行沟通和交流时,更具亲和力,更容易被接纳和认同,进而更好地推动“民心相通”工程。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杨业功在论坛上亮出一组数据:截至目前,通过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海外服务计划(以下简称海外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已向“一带一路”沿线的6个国家(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文莱、巴基斯坦)派遣了193名青年志愿者。海外计划选派一批批优秀青年到海外开展志愿服务,参与受援国经济社会建设,在服务受援国人民的同时,展示了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
除了团属社会组织外,民间公益组织的足迹在“一带一路”沿线也日趋活跃。论坛上,公羊会全国委员会主席何军向大家展示了一组照片:在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2016年12月印度尼西亚亚齐地震后,公羊会的医疗队和救援队成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救援,这个创始于中国杭州的民间公益组织用行动让当地人看到,中国人带给他们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晓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民心相通需要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青年社会组织是其中重要力量,在推进人文交流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青年社会组织具有民间性、公益性、志愿性、平等性等属性,直接面向沿线国家民众开展工作,利于沟通民心、增进理解,营造友好的社会氛围,可以说既是国家交往的“润滑剂”,也是民心相通的“催化剂”。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提升和对外交往扩大,青年社会组织作为充满活力的民间力量,参与国际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
朱锐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一代或两代人能够完成的事业,青年社会组织能够以青年喜欢的方式影响沿线国家青年,争取其好感和支持,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促进民心相通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一带一路”建设和促进民心相通的未来。
青年社会组织走出去要创新理念
青年社会组织走出国门还是近几年开始活跃的趋势,而在此之前,中国的企业已率先一步走出去了。中国企业在输出资金和技术,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理事长、研究员黄浩明认为,我们的青年社会组织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黄浩明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过去20年走出去的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集中在5个方面:缺乏与当地国家社区的互动、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劳资关系纽带、缺乏与当地民间组织的交往、缺乏信息共享体系。因此,青年社会组织在走出去的时候,除了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外,还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当地老百姓有获得感。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开创理念,在服务过程中,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社区创造一种新的价值,适应当地社会。”黄浩明认为,不能强行将我们既有的文化理念灌输到当地,而是要创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就像联合国在30多年前到中国做援助时,也是跟我们当地社区和老百姓结合起来,创新项目,解决当时老百姓面临的生活难题。
在黄浩明看来,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国际化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青年社会组织需要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他建议制定系列政策支持青年社会组织走出去,比如大力提升援外青年志愿者的待遇等,并完善相关立法,使青年社会组织的活动有法可依。
“我们要把这次论坛当作一个新起点,立足于发现、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视野、有开展国际事务能力的青年社会组织,并积极为他们走出去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团中央社会联络部部长刘爱平表示,团中央社会联络部作为专责部门,将加大青年社会组织“伙伴计划”的实施力度,通过与企业、专业孵化机构、网络平台、学术机构、媒体等建立“伙伴关系”,陆续开展骨干培训、公益创投、榜样评选、“益青春”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大会等活动,为青年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本文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润滑剂”,也是民心相通的“催化剂”。作为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新兴力量,青年社会组织的未来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