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爆米花女孩”曾获捐10万,如今带着弟弟乞讨》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传。
5年前,河南平顶山冬夜的街头上,9岁的齐聪(化名)在爷爷爆米花的小摊旁借着昏黄的路灯光写作业曾让不少人动容。女孩的境遇一时间引来了大量的关注和捐助,截至2013年1月,网友捐助的现金达到了12万余元,在腾讯公益平台截至2013年3月28日,“卖爆米花的小姑娘”捐助项目已获捐款2万余元,并全部支付到特别为齐聪开立的账户中。社会各界已经给齐聪捐助了10余万元。
然而5年之后,获捐后的齐聪仍和弟弟跟着爷爷齐长见在街头“乞讨”。
2017年6月2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齐长见居住的大吴营村村委会了解到,齐长见家中有两个低保名额,加一起每个月有300多元的补助,而且获捐的善款也未花完。而齐长见也向北京青年青记者证实,目前这些钱还没花完,但是他想能省就省。“日子过得艰难着呢。”由于卖爆米花入不敷出,“只能吃老本”。目前这些钱确实还没花完,但是他想能省就省,“给孙辈留下点积蓄过日子”。至于获捐的这些钱还剩多少,齐长见并未透露。
不过,齐长见居住地的一位邻居对北青报记者透露,近来齐长见已经很少爆米花了,“他买了一个犁地的机器,租给别人自己赚钱,每个月也有几千块。现在他是白天打麻将,晚上带着两个小孩乞讨。”
他在平顶山市区的一位邻居则说,齐长见家里已经远没有之前那么困难了,平时吃饭都“下馆子”。这位邻居对北青报记者称,当地政府一直力所能及地给予齐长见家各种帮扶,他家中条件也可以不用再摆摊卖爆米花,但他仍在闹市区摆摊,只是在利用两个孩子和卖爆米花的行为来博取同情以得到更多的捐款。
近年类似的报道并不少见,2016年3月广州日报报道,《捐款未用完女儿去世 男子晒出国旅游照引质疑》,还有2016年曾轰动一时的“罗尔为女筹款事件”。 孰是孰非我们不是当事人,实在难以分辩,但不可否认,频频发生的捐赠物资成为受益方的家庭财产任其本人或亲人随意使用,在捐赠方和受益方之间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和文明发展进步,国内扶贫救困的渠道越来越多,不少需要帮助者通过媒体、网络平台等方式向社会求助后,能及时得到热心群众伸出的援助之手,大家捐钱捐物,使其脱离了困境。笔者有时也会通过报纸、网络筹款平台看到一些求助信息后,通过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直接将捐款转账到指定账户,感觉十分方便。但是同时也带来了监管难题,一是如何知道这些求助信息真实有效?二是如何知道求助者是否合理使用捐赠的钱物?现实中完全靠受助方的自我约束情况似乎不太理想。
长期以来,我国对慈善捐赠缺乏有效法律监督,人们对此呼声越来越高,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3月16日通过,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对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信托、慈善财产、慈善服务、信息公开、促进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这确实是一大进步。
但是,现在许多捐赠人是直接将钱物捐赠给了受益方,这种情况下受益方合理使用还缺少有效法律制约,假如成为受益人家庭财产用于享乐,导致善款没发挥到善的作用,这就完全背离了捐赠方的初衷。
本文来源:长江网
在相关法律条文中并未有明确规范受赠者得到善款后该如何使用的问题,而如何指导受赠者正确使用善款也是目前社会舆论的焦点。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制的逐步完善,我国慈善捐赠将会更加公开透明,人们的爱心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