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甘肃定西残障考生魏祥考上清华一事引发聚焦,媒体和公众纷纷褒奖魏祥的求学意志,以及清华大学有温度的回应。残障人士上学一度成为新闻热点,观点由点赞“身残志坚”到敦促学校等机构履行责任,反映了社会对残障群体权益认识上的进步;然而残障人士上学仍旧是社会新闻,则反映了对残障群体在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领域权益的保护,仍未常态化。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确定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护残障群体的权益也纳入目标之中。中国有超过8500万的残障者,推动这部分群体参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自2014年以来,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联合国驻华机构,在“联合国促进残疾人权利伙伴关系”(U N P R P D )的支持下,与国内各方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方开展了多领域合作。近日在京举办的中国残障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展示了该项目合作的成果,并探讨了融合教育、媒体意识、支持性就业、司法保护等与残障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2015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仁川召开世界教育论坛,发布《仁川宣言》,提出了“2030教育议程”,作为迈向2030的教育行动路线。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2030可持续发展框架,提出了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 ent G oals),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发展工作。可持续发展当中的“目标四”是专门关于教育的,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全球引领实现的目标。“目标四”规定“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包容、公平、优质、终身是关键词。“目标四”下面有10个具体的目标,其中目标4.5和目标4.a直接跟全纳教育相关。比如4.5规定“到2030年,消除教育中的性别差距,确保包括残疾人、土著居民和处境脆弱儿童在内的弱势群体平等获得各级教育和职业培训”;4.a规定“建立和改善兼顾儿童、残疾人和性别平等需求的教育设施,为所有人提供安全、非暴力、包容和有效的学习环境”。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面,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别方案。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合作,努力促进把这些指标纳入到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框架当中,包括“十三五”规划。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4.2当中没有专门提出残疾儿童,说的是所有的男女童获得优质的幼儿发展、看护和学前教育,为他们接受初级教育做好准备,但是中国的国别方案中提出要资助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目标4.5规定到2030年消除教育中的性别差距,确保残疾人、土著居民和处境脆弱儿童等弱势群体平等获得教育的权利,而国别方案中也明确说要逐步实现残疾学生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2年免费教育;目标4.a当中提到要建立和改善兼顾儿童、残疾和性别平等的教育设施以及提供安全、非暴力、包容和有效的学习环境,但是中国的国别方案当中并没有突出这一点,只是说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办学学校条件,并没有说要兼顾到不同儿童,包括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至今在世界都非常有影响力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了学习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2015年教科文组织又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该报告指出,由于当前的社会挑战,四大学习支柱正面临严重威胁,特别是“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存”这两大支柱。各种形式的私有化,可能加剧学习机会的不平等,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的概念以及国家在确保教育权方面的作用都受到了严重的质疑。该报告认为,我们应该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习得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
本文节选自:公益慈善论坛
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障碍是由社会组成和发展形式、对残疾人的态度、错误的假设以及残疾本身综合作用产生的,在助残方面,众德一直主张鼓励残疾人参与公共事务,并希望公众消除残障人群只能做按摩等职业的刻板印象,提升残障人群独立生活贡献社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