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31126823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友好街10号新地中心3号楼0810室

众德观点:让留守儿童不孤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日期:2018年01月30日                  文章来源:辽宁省众德慈善基金会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关于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数据解析: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5.1%、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有4.3%的留守儿童甚至一年连父母电话也接不到一次,一年电话联系一到两次的有885万,3个月通话一次的有1519万。    

   行为特点: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课题组2009 年对中国留守儿童研究的述评,对留守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一方面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智力、外貌等方面的评价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又存在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2)在情绪问题方面,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状态焦虑和抑郁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具体说,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性比男性更突出;

   (3)在压力应对方面,留守儿童倾向于对挫折事件的结果做外部归因,并较多采用幻想、合理化、退避等不合理的应对方式;

   (4)在亲子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

   (5)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比较内向,受欺负或攻击现象突出;

   (6)在学业学习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较多有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厌学、逃学和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7)在社会适应方面,留守儿童有较多的违纪和违法行为,表现为抽烟、酗酒、不服管教,甚至出现赌博、偷窃、抢劫等违法行为。

    存在的问题:

    2014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对象来自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的12 个县(市、区),包括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 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 人(占37.2%)。本次调查一方面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另一方面也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存在以下9 个突出问题:

   (1)遭受意外伤害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

   (2)学习成绩较差、学习不良行为较突出;

   (3)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弱,情感支持欠缺,经常感到烦躁、孤独、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的负面情绪更加明显,经常感到烦躁、闷闷不乐和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比例高于男童;

   (5)留守男童迟到、逃学、受老师惩罚等问题行为较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遇到的障碍和受到的欺负也较多;

   (6)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小学四年级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影响更明显,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被歧视、性格比原来内向、胆小的比例最高;

   (7)与其他年级的学生相比,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与父母的关系更差;

   (8)寄宿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众德认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