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31126823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友好街10号新地中心3号楼0810室

南京推广“时间银行”养老模式 架起互助养老爱心桥梁

日期:2019年05月27日                  文章来源:辽宁省众德慈善基金会

   巡逻,打扫小区卫生,组织老人参观景点……74岁的朱明明是南京市芝嘉花园社区的老年志愿者,每天忙碌的志愿活动把他的生活打造得充实而快乐。

   如今,志愿者已成为养老服务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志愿服务,关爱老人,贡献社会。如今,这种爱心服务有了“回报”。近年来,南京探索“时间银行”这一互助养老模式,志愿者可以将自己为他人服务的时间“存进银行”,等将来自己需要时可用存下的时间来兑换服务。

   截至2019年4月底,南京市已有4个区、16个街道、62个社区开展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试点。已招募1.5万名养老服务志愿者,直接服务2.9万名老人,账户余额14.4万小时。

   近日,民政部明确表示,已将“时间银行”纳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并争取在试点基础上获得突破,建立起能够在全国推广的运行模式。

   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

   “时间银行是发展互助养老的重要方式。”5月14日,在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一楼大厅,记者看到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管理中心对南京市时间银行试点情况的详细介绍。

   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概念、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存取规则……在这里都有着详细介绍。“这两日,前来咨询的老人特别多,他们对‘时间银行’这个概念还不大了解。”中心工作人员方琳告诉记者。

   75岁的吴邦英是栖霞区姚坊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一名志愿者。多年来,她一直在服务中心做保洁工作。在她的“时间银行积存卡”里,已经存了2305小时。有时,她也用卡里的时间,兑换生活物品或者服务。“我现在身体好,可以为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们做些事情。等以后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了,也需要别人来为我服务。”

   “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是一种互助养老方式,志愿者将为老年人提高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年老需要时可提取时间兑换服务。”南京市民政局福善处主任科员陈永告诉记者,其实,“时间银行”在南京并非新生事物。此前,南京已在栖霞、鼓楼、建邺等区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时间银行”模式,受到民政部有关领导肯定。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和人民日报都曾对南京的“时间银行”这一养老服务做过专题报道。

   “具体来讲,南京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区级试点运营。以鼓楼区为代表,特点是公益实践保基本,共享时间防风险。”陈永告诉记者,二是街道级试点运营。以栖霞区为代表,特点是采取7∶2∶1兑换模式,即70%时间存款可以兑换等额的志愿服务时间、20%的时间存款可以兑换生活物品、10%的志愿服务时间可以兑换志愿服务成本。

   “第三种模式是社区级试点运营。与社区紧密结合,增强公信力,鼓励老人兑换物品等非现金实物。”陈永介绍说,这种模式还同时整合社会资源,撬动社会力量共同为老人开展志愿服务。

   整合资源,增强老人幸福感

   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是较早试行“时间银行”的街道。早在2014年,便以姚坊门慈善基金会为主体策划了“姚坊门时间银行社区互助项目”。整合与开发街道辖区的志愿者、志愿服务资源,用“时间银行”的模式管理志愿服务,丰富社区养老、助残、助困服务,倡导邻里互助和志愿服务精神。

   5月15日,在姚坊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众多年轻志愿者正在一对一教老人学习运用智能手机。

   “看,这是我做的视频短片,都是养老服务中心的志愿者教我的。”说着,71岁的曾少勤老人打开自己手机里的短视频给记者看。曾少勤是姚坊门“时间银行”的最早受益者,5年来,腿脚不便的他不仅享受到志愿者的多项生活照料服务,还免费学习各种高科技产品知识。

   “以前,我的生活没有目标和固定爱好,就像与社会脱节了。如今掌握了智能手机的各项技能,生活丰富多了。”曾少勤自豪地告诉记者,不仅是编辑视频短片,微信、打车、导航、银行支付等他都能熟练运用。“真心感谢志愿者,让我的生活有了意义,有了幸福感。”

   作为“姚坊门时间银行”社区互助服务项目的率先启动者,姚坊门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岳耀蒙见证了“姚坊门时间银行”的发展变化,“最初,是想将志愿者队伍进行统一管理,规范起来。”岳耀蒙告诉记者,“五年来,姚坊门时间银行在实践摸索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国内社区文化和经济模式的时间银行本土化管理制度。”

   如今,“姚坊门时间银行”对实名注册志愿者实行完善的存、贷规则和激励机制,规范了志愿服务计时标准和服务流程,丰富了志愿服务交换的内涵。“这种创新模式能够激发志愿者的活力,增强志愿者在居民中的吸引力,提高服务质量。”

   目前,“姚坊门时间银行”主要服务内容有6大类,包括家政服务、护理、关爱交流、外出代办、维修和其他类约30项内容,涵盖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目前,累计服务居民达15万人次,服务时间4.8万小时。”

   “姚坊门时间银行”在全市产生较大影响,2015年被省民政厅评为“优秀社区志愿服务项目”,2017年被评为南京首届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公益项目”。

   互助养老,构建志愿服务新体系

   “叮铃铃……”早晨七点半,尧顺佳园社区空巢老人的门铃便会准时响起,这是黄宁馨、张玉虎和吕秀英三位老人开始了志愿服务。

   这三位平均年龄66岁的老人,是“姚坊门时间银行”的党员志愿者和居民志愿者。他们组成“爱心联盟”志愿队,通过每日上门看望空巢老人、陪老人聊天等志愿服务,时刻关注空巢老人安全。

   “一年365天,风雨无阻。”姚坊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工王寒告诉记者,这三位老人每天早晨七点半就开始上门看望老人,目前为社区30位空巢独居老人服务。截止到目前,黄宁馨时间银行里已经储存了605小时,张玉虎存了614小时的时间。

   “退休以后,空闲时间多了,做点志愿服务不仅能帮助到老人,还能充实自己生活,挺好的。”黄宁馨告诉记者,没想到做志愿服务也有“回报”,“我们年龄大了,也希望将来有人能为我们服务。”

   其实,他们已经享受到志愿服务的“福利”,“我们也在‘大学生一对一手机课堂’上课,在志愿者帮助下做些手工,或者享受理发、修脚、量血压等服务。”

   “‘时间银行’用时间架起志愿者和受服务老人之间的桥梁,为公共养老服务业提供有益补充,推动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新体系。”陈永表示,“时间银行”弥补了专业服务力量的不足,丰富了为老服务内容,同时整合了社会服务资源,提供了人才保障。今年,南京将酝酿成立市级层面的“时间银行”,通过建立为老服务志愿者数据库、老人服务需求数据库和志愿服务数据库,最终实现“时间银行”全市的通存通兑。  


本文来源:江苏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