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中国公益发展人才状况研究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公益人才的现状出现可喜变化,如公益职业经理人的出现、商业思维与模式的融入、志愿者的专业化等。
《中国公益发展人才状况研究报告》由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编写,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提供支持。报告从公益组织的人才结构、基本信息、职业选择与流动、薪酬及满意度、职业认知及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及创造力、权力距离及领导风格等七方面综合系统的了解我国公益人才的现状。
公益人才发展现状与趋势方面,报告显示,虽然公益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发展面临专职人员比例偏低、专业水平偏差、人员流动率偏高、人才供需不匹配等现实挑战,但随着社会慈善事业的深化发展,公益人才的现状也出现了较多可喜的变化,如越来越多年轻人与企业背景从业人员的加入、公益职业经理人的出现、商业思维与模式的融入、志愿者的专业化等,都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生的力量,利于公益人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
报告指出,在公益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成了社会组织持续与创新发展的制胜点所在。基于公益发展的现实需求,企业基金会、高等院校等组织都纷纷加入到教育培训的行列中,针对性地提供各层次人才需求的定制化培养方案,尤其是对跨界领导力的关注。而高校作为公益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载体,从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积极探索科学化、制度化的学科培养体系,以期培养具有组织管理、项目运作、宣传推广、专业服务以及理论研究等工作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公益行业专业人才稀缺的现象。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中央对社会组织工作的重要性有了里程碑式的肯定,从顶层设计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并对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给予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公益从业人员专业分布上,报告显示,公益组织的员工专业类型多元化,涵盖法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理学等12中学科,其中管理学占比最高,为27.8%,法学其次,占比20.46%,文学则为14.29%,位居第三。具体来看,社团员工中管理学教育背景的占比最高,达43.38%,经济学也位居三大组织类型中第一,为17.39%。而社会服务机构组织中法学背景的员工占比为31.58%,是三大组织的最高比例。
公益领域领导和员工的从业年限分布上,报告指出:从公益组织领导的从业年限看,公益人才从业呈现两头多的趋势,十年以上的占比最多,为25.26%,3-5年的其次,为23.2%,1-3年的为18.04%,7-10年为15.46%,5-7年为15.98%。基金会与社会服务机构占比与总量类似,社团两头大趋势更明显,10年以上的为25.26%,1年以下的为14%。与领导相比,员工从业年限相对较短,82%的人不到五年,其中1年以下的有19%,1-3年的有42.06%,3-5年的有21.5%,10年以上的仅有3.12%。相对来说社团当中工作五年以上的较多,接近30%,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与总体分布相近。
报告还显示,在薪酬满意度上,领导薪酬满意度平均分为2.92,其中基金会平均分3.25,社会服务机构平均分2.84,社团平均分2.85。可见,公益行业领导的薪酬满意度总体较低,很大程度上源于行业的薪酬水平较低。具体来看,基金会领导的满意度最高,着与基金会总体自评薪酬较高有关。
相较于领导,员工的行业薪酬平均满意度为2.89,其中基金会为2.95,社会服务机构为2.85,社团为2.70,除社会服务机构略高于领导型外,其余三项指标均低于领导的薪酬满意度。相对而言,基金会的员工满意度最高,因为其员工薪酬相对最高。社团员工的满意度最低,尤其是其对资本工资的满意度,仅为2.52,低于总体水平2.9。
研究团队还针对“权力距离”做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总体来看,领导对权力距离的接受度较低,均值仅为2.06,可见公益组织的领导都更认同平等、民主的工作氛围,而非用权威来命令员工。具体而言,基金会领导的权力距离认知最低,仅为1.96,而社团领导的接受度反而最高,为2.32。
员工的权力距离均值仅为2.01,低于领导的认知。可见,公益组织中员工对权力行使的容忍度较低,更为追求平等的工作氛围,从中获取独立、民主的价值感受,这也是公益组织的一大特征。具体来看,社团组织员工的权力距离最大,为2.18,即其更能接受上级的权力行使。
在公益行业工作的动力来自哪里?报告指出, 63.16%的领导源自于对公益行业的热情,10.53%的人是为了养家糊口,26.32%的人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不同行业差距较大,基金会中三分之一是热情,六分之一是糊口,一半是为了发展;社会服务机构中80%的人是对公益行业热情,20%的人谋求更好的发展;社团中三分之二是热情,三分之一是户口。
相较于领导,47.89%的员工源于对公益行业的热情,39.44%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12.68%仅仅是养家糊口,可见公益组织员工更多是理想与热情的坚持者。其中,基金会中对公益行业持有热情的员工占比最高,为54.29%,社团反而最低,仅为14.29%。社团员工更多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占比高达71.43%。
来源: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