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措施,实施了一系列残疾儿童康复项目,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快速发展。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全国铺开,将有效改善残疾儿童康复状况、促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减轻残疾儿童家庭负担。2019年8月,中国残联向社会发布了全国各省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信息共计5156条,以方便各地残疾儿童家长查询并就近就便选择相应康复机构。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康复机构数量与在岗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逐年增长。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残疾人康复机构9036所,与2017年相比增长8.42%;康复机构共有在岗专业技术人员17.6万人,与2017年相比增长6.67%。随着康复机构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增加,近年来得到康复服务的0-6岁残疾儿童人数呈现增长态势。2018年,全国共有15.7万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服务,与2017年相比增长11.35%。
根据2019年8月中国残联公布的六类具有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资质的机构数据,全国共有5156所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其中六成以上机构具有2个或以上的服务资质[1]。通过对5156条信息进行分析后发现,整体上看,我国残疾儿童机构规模在逐步扩大,各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初见成效。分残疾类别来看,听力、智力、精神类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占比较低,视力、听力、言语、智力类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省级覆盖率[2]未达100%,不同类别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发展情况存在差距。分地区来看,华东地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数量领跑全国,华南地区每千名残疾儿童拥有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数量全国最高,不同地区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发展情况仍有较大差异。
图1 残疾人康复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数(左)图1 残疾人康复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数(右)
从各类康复机构比例与各类残疾儿童人口结构来看,听力、智力、精神类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占比较低。根据2019年8月中国残联公布的六类具有残疾儿童康复定点资质的机构中,视力878个,听力1484个,肢体3682个,言语1290个,智力2714个,孤独症2304个。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残疾类别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占比情况与不同残疾类别0-6岁残疾儿童人数占比情况存在一定差距,听力、智力、精神类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占比明显低于该残疾类别0-6岁残疾儿童人数占比,可能存在康复服务供不应求的情况,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图2 各残疾类别残疾儿童定点机构(个,左)与0-6岁残疾儿童数(万人,右)占比情况
进一步分地区来看,视力、听力、言语、智力类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省级覆盖率未达100%。黑龙江、北京、吉林、海南、宁夏5个省份范围内没有视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宁夏、西藏2个省份范围内没有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河南、江苏、福建、四川、河北等24个省份范围内没有言语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广西、甘肃、北京、海南、宁夏、西藏6个省份范围内没有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视力、听力、言语、智力等类别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省级覆盖率分别为84.38%、93.75%、25%、75%,仍需进一步提升。由于户口所在省份范围内没有相应类别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部分残疾儿童及其家庭需跨省异地就医,甚至需要先垫付康复费用后回户口所在地报销,残疾儿童家庭负担较重,可能产生往返奔波累、租房交通费等额外支出高、报销周期长、垫付压力大等问题。
华东地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数量领跑全国。从分析全国5156所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华东地区各残疾类别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数量均明显多于其他地区,全国第一。华中、华南地区位列全国2、3名。西南、华北、西北、东北地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数量较少,总数均在华东地区机构总数的五成以下。
从省份来看,广东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数量最多,达724所,约为全国平均水平(161所)的4.5倍;西藏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数量最少,仅有9所。
华南地区每千名残疾儿童拥有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数量全国最高。从分析各地每千名残疾儿童拥有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数量来看,华南地区每千名残疾儿童拥有机构数量达7.74所,全国最高。华北、华东地区位列全国2、3名。西南地区每千名残疾儿童拥有机构数量为2.77所,全国最低,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资源最紧张。
从省份来看,上海每千名残疾儿童拥有机构数量最高,达44.95所,是全国平均水平(5.13所)的近九倍,远远领先于其他省(区、市);西藏每千名残疾儿童拥有机构数量最少,仅有1.07所。
本文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