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31126823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友好街10号新地中心3号楼0810室

民政部将采取三大措施进一步发挥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

日期:2021年09月28日                  文章来源:辽宁省众德慈善基金会
    9月17日,国新办举行扎实做好民政在全面小康中的兜底夯基工作发布会。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副部长高晓兵、王爱文、詹成付介绍扎实做好民政在全面小康中的兜底夯基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慈善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的慈善组织达到了9480个,全国社会组织共有89.4万家,注册的志愿者已经达到了2.09亿人。广大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实施扶贫项目超过9万个,投入各类资金1245亿元。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5.8亿元,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直接受益对象1300多万人次。

  取得“三方面”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标志着我国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民政工作承担着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任务,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民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兜底夯基,努力使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民政部部长李纪恒表示,在全面小康中的兜底夯基工作中,民政系统主要取得了“三方面”历史性成就。

  第一,兜牢民生底线,帮助广大特殊困难群众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保证各类特殊困难群众“一个都不能少”,民政部门责无旁贷。

  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尽锐出战、集中发力,2017年底实现全国所有县(市、区、旗)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或动态超过国家扶贫标准,2020年底将1936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实现兜底保障脱贫。此后持续做好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拉紧防止返贫致贫的制度防线。

  针对基本生活困难群众,健全覆盖城乡、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截至2020年底将4425.9万人纳入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比2012年底增长105.3%、188.3%。将477.4万人纳入城乡特困人员供养。2020年实施临时救助1380.6万人次。

  针对孤儿、残疾人、农村留守人员等特殊群体,全面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截至2020年底,全国集中养育孤儿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611.3元/人·月,社会散居孤儿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84.3元/人·月,分别比2012年增长65.77%、68.46%。从2020年起,25.4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首次纳入国家保障。2016年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截至2020年底,分别惠及1214万人和1475.1万人。普遍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同时,主动做好受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的特殊困难群众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顺利实现全面小康。

  第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

  全面小康是各方面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康,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民政部门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

  推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绝大多数党组织书记当选村(居)委会主任,干部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村(社区)普遍制定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广泛实行村(居)务公开和议事协商;明确村(居)委会特别法人资格;治理社区“万能章”为基层减负增效;整治村(居)民自治中的涉黑涉恶问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400多万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筑牢社区疫情坚固防线,展现了强大战斗力。

  大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城市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65.7%,总数达到51.1万个;信息化手段广泛应用,养老托幼等多种服务载体不断涌现;社区公共事业服务、便民利民商业服务更加便捷,志愿服务普遍开展,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截至9月10日,取缔和劝散2346家,曝光1126个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

  开展“我为企业减负担”专项行动,截至9月初,各级行业协会商会减轻企业负担约38.6亿元,惠及企业约125.2万家。广大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与脱贫攻坚,实施扶贫项目超过9万个,投入各类资金1245亿元。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5.8亿元,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直接受益对象1300多万人次。

  加快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9480个,净资产规模近2000亿元,相关慈善组织为疫情防控募集资金396.27亿元、物资10.9亿件。2012-2020年,累计发行福利彩票17187.9亿元、筹集彩票公益金近5000亿元,有力促进了社会福利等事业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157万人。注册志愿者超过2亿人,较2012年增长近10倍。

  第三,拓展提升基本社会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

  全面小康是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小康,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是民政部门的不懈追求。

  在发展养老服务方面,适应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制定力度,2012-2020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71亿元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底,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2.9万个、床位821万张,床位总数比2012年增长了97%。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分别惠及3104.4万、535万、81.3万老年人。

  在提供婚姻管理服务方面,推进服务型婚姻登记机关建设,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实施婚俗改革试点,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

  在提升殡葬服务方面,惠民殡葬政策覆盖全部困难群体,中央预算内投资39.7亿元支持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引导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节地生态安葬。

  在区划地名管理方面,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审慎稳妥审核报批行政区划调整事项,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采集地名1300多万条,建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向社会提供地名公共服务。

  同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民政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不足。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各级民政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牢固把握民政工作的政治性、群众性、时代性、协同性,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会上,在回答记者关于引导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方面民政部做了哪些工作的问题时,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分享了一个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

  湖南省有一个县叫平江县,它是彭德怀元帅当年发动“平江起义”的地方,是革命老区也是已经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该县有一个社会组织叫平江县大爱平江扶贫助困慈善协会,这个协会虽然登记的层级不高,但作用很大,正能量满满。

  近年来,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精准结对帮扶3.5万户困难群众,筹集帮扶资金3.27亿元,惠及20多万人次。这个县有一个姓郑的村民是他们协会的帮扶对象。这位姓郑的村民丈夫在去世后,留下了她和70多岁的老母亲,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上有老、下有小,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四口之家,在享受了国家各项政策包括救助政策之后,家庭生活依然是十分困难。

  怎么办?协会得知了这个事情以后,迅速的将这个家庭纳入他们的帮扶范围,每年给予这个家庭12000元的资助。并且帮助郑姓村民找到了一份工作,每个月有2000块钱的固定收入。就这样通过一点一点的努力,协会不仅帮助了许多像郑氏村民这样的家庭走出了生活困境,也大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增强了他们的生活信心。

  平江县大爱平江扶贫助困慈善协会的事迹仅仅是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在“十三五”期间全国有9万多个社会组织直接开展了脱贫济困项目,投入资金达到1245亿人民币,受益对象超过1亿人次。这1亿人次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282.81万人次,社会组织参与脱贫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一片好评。

  截至2020年底,全国社会组织共有89.4万家,是建国初期的2万多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80倍。我国社会组织广泛分布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方面,各级民政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社会组织搭建了一座桥梁,一头是基层群众的需求,一头是社会组织的供给。民政部门的工作就是推动供需见面、自主选择、精准互动、依法运行。

  詹成付最后用“三座桥”来比喻社会组织的发展意义:这是一座惠民之桥,它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这是一座健身之桥,它让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这是一座同心之桥,它让广大社会组织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先进政党,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与党同心同德社会组织前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