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由北京燕创慈善基金会主办,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乳房再造专业委员会承办的新希望·心同行-乳房再造“援”梦公益救助行动八周年主题活动(以下简称公益活动)在京举行。
两位项目发起人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栾杰教授,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夏岑灿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科主任医师、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乳房再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学庆教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首席专家穆籣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腺综合整形科主任刘春军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形烧伤科主任史京萍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主任医师李比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房外科韩思源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科主任穆大力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研究室副主任宋达疆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美容中心主任王喜梅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科副主任医师付苏,北京燕创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钟时音等专家、志愿者代表共同出席了活动。活动由全国政协委员、公益活动爱心大使、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悦悦主持。
悦悦主持现场活动(主办方供图)
2024年《柳叶刀》乳腺癌重大报告指出,乳腺癌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截至2020年末,5年内确诊乳腺癌的带病生存女性有780万人。根据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统计,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数为35.72万例,在女性癌症中仅次于肺癌,占比为15.6%。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其中手术切除仍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
然而,手术切除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乳房缺失或畸形,而乳房缺失或畸形可能会使女性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乳房再造手术作为乳腺癌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医疗技术层面。它不仅是一种医疗手段,也是一个情感支持的过程,能帮助女性患者重建自信、治愈心理、表达情感、自我接纳,获得社会支持。
但在现实中,我国仅有约1%的乳腺癌患者选择了乳房再造。鉴于此,在栾杰教授、夏岑灿教授的共同推动下,新希望·心同行-乳房再造“援”梦公益救助行动(以下简称项目)于2016年正式启幕。随后,国内一批从事乳房再造的医生加入此项目,并倡导将5月5日定为“乳房再造日”,寓意让乳腺癌患者“无癌无忧,无缺无憾”。
据了解,在过去7年,该项目的足迹遍布北京、昆明、合肥、长沙、杭州、济南等地,免费为部分需要帮助的乳腺癌患者实施乳房再造手术,实现了“救助一批患者、传播一个理念、传授一项技术、培养一个团队、搭建一个桥梁”的目标。
活动现场专家合影。(主办方供图)
栾杰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最初做“新希望·心同行”,是为了给患者减免一些费用。但后来发现,中国从事乳房再造的医生远不能满足乳腺癌患者的需求。因此如何让年轻大夫尽快成长起来,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所做的一切的出发点都是患者利益最大化。感谢各位专家这些年与我们风雨同舟,感谢一群‘铁粉’正在源源不断地加入,希望大家共同把新希望·心同行活动推向全国,希望明年五月花开时,我们能给患者带来真正的春天。”
随后,胡学庆教授指出,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乳房再造专委会是国内唯一一个乳房再造的社会团体。如何将乳房再造事业传承下去,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推出了培养年轻人的计划——菁英计划,包括培训、授课、手术示教、比赛等板块。今年是菁英计划第三个赛季,之后我们将带培养出的优秀年轻医生全国巡讲,展示专委会的成果,展示‘新希望·心同行’的成果。”
胡学庆教授还在活动上首次发布了2024年菁英挑战赛海报。他表示,这是比赛,更是培养,此次挑战赛将革新比赛形式,参赛者可与往届获奖者结为伙伴,共同备战赛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乳房再造年轻医生加入进来,让这项事业长远发展下去。”
随后,刘春军教授、宋达疆教授、王喜梅教授等嘉宾分别带来了题为“春风送暖”“火然泉达”“喜上眉梢”的精彩演讲,分享了乳房再造手术的前沿技术、成功案例以及个人的心路历程。
刘春军教授说,“我们要传承好乳房再造技术的火种,不仅把这项技术做成,还要做好、做精,才能给乳腺癌患者暗淡的人生增添一抹光彩。我们不仅要培养年轻医生的技术,还要树立他们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让他们不仅成为一名好医生,更要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宋达疆教授表示,“会做和做得好,没有临床实践是不行的。医生要学会与病人共情,才能减少医患矛盾”。他希望活动越办越好,为真正有困难的患者服务。
接下来,夏岑灿教授为王喜梅教授颁发了志愿者证书,以此肯定她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承诺和热情。自此,王喜梅教授也正式成为项目的第19位专家志愿者。“7年来,看着‘新希望、心同行’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我深受鼓舞。有这么出色的平台,这么给力的基金,我一定会不忘初心,用乳房再造技术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乳腺癌患者。”王喜梅教授说。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还发布了项目就诊地图(以下简称地图)。地图的发布标志着项目实施7年来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这张地图不仅是一个地理信息的集合,更是一个连接患者与专家志愿者的桥梁。地图详细标注了各位专家志愿者所在的医院,以及详细的科室介绍,帮助患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最合适的医疗资源,展示了项目在提升公益服务可及性方面的持续努力和显著成就。
与会专家认为,这张地图能够成为连接患者和专家志愿者的纽带,为患者提供实时、准确医疗信息的同时,也为专家志愿者提供一个展示专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平台。未来,随着科普内容的嵌入,地图将成为一个促进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来源:善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