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2017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在北京举行,上百名来自企业界、公益机构、学术界、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峰会,并以“互联网改变公益”为主题,带来了对互联网公益最新动态的解读和展望。
在本次峰会上,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从行业趋势、项目执行、人群属性等多个角度,分享了截至2016年底的腾讯公益践行互联网公益十年的十个发现,他接受采访时表示,“让互联网公益实现零门槛、更透明,并且人人可以参与,是腾讯用互联网改变公益的一种态度,一种方式,一种行动。”
发现一:互联网点燃公益
2008年5月,汶川地震,让举国人民都为之揪心。腾讯公益当时上线了一个救灾项目,很短时间就筹到超过2300万元人民币善款,创下了一个比较惊人的记录。
正是这一次大灾难以及之后的公益项目,使得腾讯开始意识到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潜能和价值,由此开始做了一系列的尝试。从2014年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和手机支付的普及,平台上筹款总金额、项目总数进入超高速增长阶段。
截至到2016年底,腾讯公益平台上已经有超过20000个公益项目,近8000万人次参与到了腾讯公益。
在筹款额上,也有了惊人的飞跃。2016年全年,腾讯公益募集善款超过8亿元,是4年前的30倍,而参与人数也达到了2012年的20倍。这根开始扶摇直上的增长曲线,意味着互联网公益已经进入了一个爆发期。
发现二:98%捐款来自移动端
从线下的捐款箱、银行汇款,到PC网页上的爱心捐赠通道,移动互联网颠覆这一切传统的公益观念,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从2014年开始,腾讯开放了微信朋友圈与一起捐的入口,腾讯公益也开启了公益社交的时代。正是从这时开始,移动端开始成为捐款渠道的核心,占比已经接近80%,并逐年上升。
2016年,腾讯公益的后台数据显示,仅有不到2%的捐款不是来自移动端。
毫无疑问,随着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不断上升,移动端已经成为公益筹款的核心方式。
发现三:科技让人更慷慨
2014年,使用移动支付的网民从2亿增长到了4.7亿人。也就是从那时起,用户在摆脱了传统的汇款等形式后,网络小额捐款开始成为主流,单次捐款20元以下的捐赠,是爱心网民的主要选择。
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人开始提高了自己的捐款额度。
在2016年,100元-999元捐款比例突破了捐款总数的50%。越来越多的施善者,不再袖手旁观,也不再谨慎和犹豫。我想,中国网民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慷慨和乐善好施,不仅仅是出于移动支付的便捷,更因为科技的力量,让互联网公益平台不断变得透明和可追溯,让人们的信任能有所依托,这也体现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发现四:透明度决定筹款量
一个公益项目能吸引多少善款,最重要的什么?是案例的苦穷惨程度,是故事有多感人,还是公益机构的宣传有多卖力?其实最关键的答案很简单,要足够透明。
这几年,腾讯公益持续在尝试构建一套透明的平台体系,让用户随时随地能看到善款的进展。在这一努力的背后,腾讯公益也在不断地引导公益机构,鼓励他们主动进行信息披露,不辜负每一位爱心网友的信任。
通过对平台上几千个公益项目做过仔细的数据分析发现,反馈次数更多的公益项目,能更好地获得善款。捐赠人所表现出的热情与信心,是对项目透明与否最直接的反馈。
发现五:需要培育小而美
腾讯公益平台一直在努力赋能公益机构,开放自身的社交能力,帮助公益项目在平台上充分竞争,使得优秀项目能够获得更多关注和捐赠。不过,腾讯公益平台上各大细分领域中,那些排在前20%的头部公益项目的筹款占比,仍然都高于80%。这显示出,社交拉动的捐赠仍然存在显著的积聚效应,与社交网络的结构非常类似。
在腾讯公益平台上,优质的公益项目能够得到较多的捐赠和成长。这也对广大公益项目和公益组织揭示了一个道理:要想获得足够的关注,项目发起方需要积极提升项目质量并用好互联网平台。
未来,腾讯将帮助更多公益组织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让那80%的中小型与草根公益机构,让更多小而美的公益案例,都能通过努力得到更多资源和机会。
本文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