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六:70.80.90后捐赠习惯差异明显
不同代际的中国人,除了在消费观上有很大差别,面对公益是否同样存在代沟?
答案是“的确存在”。根据腾讯公益后台的大数据,从人数上看,不管在何种时间段,80后都是捐款的主力。
数据也显示了,由80后贡献的善款数额接近6亿元,占比超过45%,而70后与90后分列其后。
这证明了80后是最有爱心的人群?结论没这么简单。
一个有趣的发现:80前群体,每次捐款的金额其实都大于80后。80后虽然捐款人数、捐款总量都非常高,但平均到单次上却不如80前群体,80后的捐款习惯有明显的多次小额的特点。
可以说,“80后“是现代社会公益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分界线。而90后与00后由于还未完全具有经济来源,其捐款能力低也在情理之中,未来可能还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
发现七:“催泪弹”仍是主力项目
什么类型的公益项目更受欢迎?是眼前的灾祸,还是地球更长远的美好未来?
分析发现,疾病类和救灾类等筹款期短,时效性强的短平快项目,在单位时间内的筹款能力更强。在短时间内,疾病类和救灾类的公益项目,爱心人士的捐助数、相关的评论和留言数都居于前列。相比之下,一些环保类、动物救助类等持续倡导性的项目,筹款能力相对就弱一些。
这种现象表明,那些持续倡导、长期执行的公益项目需要不断的加强宣传,让公众逐步在认知层面得到提升。
发现八:经济指标与捐赠指标成正比
北上广以及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这些地区中公益事业的参与程度也比较高。
总参与人数前十名为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福建省、四川省、湖南省、河南省。前十名省份总共占据了64%的总参与人次,其中广东独占鳌头,仅一省便贡献了接近20%的参与人次,成为捐款参与度最高的省份。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用户对于参与公益的热情以及帮助他人、自我实现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可以说,这是中国社会良性发展的一个很可喜的征兆。
发现九:捐赠人话语权越来越强
传统的公益行业中,公益项目的发起、筹款和执行,都由公益组织所主导。捐赠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有限,很难主动地表达意愿和声音。
因此,传统公益行业影响力呈现的是:少数公募基金会影响力最强,而广大的募捐参与者影响力较弱,双方也常常处于一种失联的状态。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公益机构与爱心网友的连接越来越便捷和透明。捐赠者拥有了越来越强的话语权,他们的意愿能够忠实地被倾听,也常常能给公益项目的执行提出中肯的建议,帮助公益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播、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反过来,捐赠人也能更直接地对公益项目进行监督。在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下,所有捐赠人都能够接触到项目进展、善款使用以及项目效果的情况,促使公益项目变得更加透明,也促使公益机构更健康、合规的运营,形成良性的循环。
发现十:商业让公益更有力量
过去,很多老百姓、甚至公益人本身,都把商业与公益的结合视为洪水猛兽。但如今在很多场合,商业和公益的拥抱往往能催生出更奇妙的温暖力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商业人士和企业管理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商业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希望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回馈社会。于是有越来越多的商业人士开始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
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成功企业家,都在以公司或个人名义成立公益基金会,将成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带入到公益组织管理中;不吝财力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公益组织全职从事公益事业。同时,他们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将其他国家公益行业优秀经验引入中国。
可以说,在这些商业人士的努力下,国内涌现了一批专业、优秀的新兴公益组织,他们正在不断推动着公益慈善事业整体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