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
关于精神卫生,你了解多少?
精神卫生又称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狭义的精神卫生是指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进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重归社会;广义的精神卫生是指促进健康人增进精神健康以及精神医学方面的咨询。
精神疾病主要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痴呆症、智力残疾和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发育障碍。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应注意心理健康
现在很多人认为只要身体没有毛病就是健康的,往往忽视心理上的健康。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应注意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老年人
老年人退休、生病、丧偶,都会对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出现失落感、孤独感、怀旧心理、衰老感。这些一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纾解,容易导致焦虑和抑郁症。 老年人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要保持愉悦情绪,正视现实,对人对事想得开、放得下。
中年人
“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在生活和工作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容易出现心理疲劳、紧张焦虑、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遇到烦恼、苦闷或是气愤的事,不要把不良情绪积压在心里。尤其是一些中年男性,不善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对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青少年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较多,如学习困难、考试焦虑,冲动脆弱、偏执焦虑,社交恐惧、适应能力差等。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疏导,很容易导致精神疾病。青少年要多学习自我调节心理的知识,理性面对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
众德慈善基金会提醒:精神疾病不同于其他的疾病,这种疾病对于病人、家属的身体、精神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多重摧残,使家庭成员角色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家庭成员角色的完整性是保障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呼吁专业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积极创新医疗服务方式,促进优势医疗资源下移,帮助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摆脱疾病困扰,早日实现健康,共同建设和谐家园。